8月22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釋放體育消費潛力,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,會議指出要培育體育產業增長點,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。如何擴大體育消費、打造體育產業新增長點?
會議指出,“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是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內容。要增加體育產品供給,豐富體育賽事活動。要激發體育消費需求,拓展體育消費場景。要更加注重調動市場力量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和消費規模擴大,提高體育經營主體活力,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”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戰略規劃室主任 魏國學:體育產業不僅能直接拉動經濟增長,也能通過其強大的融合力和滲透作用,帶動制造業、服務業、文化、旅游、健康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,催生新業態新模式,進而優化我國產業結構。我國體育產業供給在結構、質量、品牌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。通過發展高水平賽事、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、培育冰雪經濟、做大做強體育企業等,能夠優化供給結構、提升供給層次、夯實體育產業發展的產業根基,為擴大消費和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支撐。
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,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%。賽事經濟、戶外產業、冰雪經濟蓬勃發展,體育消費潛力巨大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戰略規劃室主任 魏國學: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,體育消費潛力尤為巨大,打通體育消費的堵點和難點,降低消費門檻,創新消費模式,將潛在的體育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消費,不僅可以直接拉動經濟增長,更能通過消費升級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形成需求牽引供給、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。
推動體育用品制造產業發展是重要著力點
體育用品制造業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。近年來,我國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體系不斷健全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、技術創新進步成就顯著,已形成覆蓋競技體育、群眾健身、康復訓練等面向不同群體、不同場景的產品體系。
以冰雪裝備器材為例,我國已形成15大類的產品體系,覆蓋從頭到腳、從個人到場地、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的冰雪裝備器材的全部需求。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,中國制造的體育器材更是格外搶眼,出現在乒乓球、柔道、舉重、摔跤、自行車等多個奧運項目賽場。
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經濟師 副秘書長 佘偉珍:我國體育用品生產制造單位超過6.3萬家,年產值規模超萬億,2023年為1.47萬億元,占體育產業總規模的40%。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有146家,國產體育器材廣泛應用于國際賽事,產品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。2024年我國體育用品出口額近284億美元,同比增長6.8%,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日益增強。
專家建議,要高質量發展體育器械制造業,特別是競技類高端體育器械,同時,要鼓勵企業加大產品的研發,考慮不同年齡層次、不同群體特征、不同使用場景對體育器械產品的需求,包括用戶個性化、差異化偏好等,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。
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經濟師 副秘書長 佘偉珍:利用好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新技術,充分挖掘運動場景與體育器械的創新潛力,賦予體育器械“智慧大腦”,開拓產業發展新空間。充分發揮廣大中小企業貼近市場、響應靈活等優勢,有利于推動體育器械產業加快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。
豐富體育賽事活動 推動賽事經濟發展
近年來,多地城市足球、籃球聯賽火熱出圈,賽事流量帶來經濟增量。會議指出,鼓勵各地舉辦體育消費活動,實施消費惠民舉措,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。
專家解讀,賽事經濟能有效整合場地設施、裝備制造、健身休閑等業態,帶動文旅、住宿、餐飲、商業、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。推動進一步豐富體育賽事活動,對于更好發揮賽事的乘數效應、帶動效應、融合效應具有積極意義。
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黃海燕:近年來馬拉松賽事的快速發展,顯著拓寬了跑步類鞋服的市場規模,在跑步領域的“國貨潮品”銷量均在賽事的帶動下得到快速增長,而自行車、槳板、皮劃艇等國產裝備也呈現出類似的發展態勢。未來,應當進一步發揮水上賽事、路跑賽事、自行車賽事消費引領作用。鼓勵體育品牌在賽事中首發新產品、新科技。
近些年,我國體育產業空間集聚發展趨勢顯著,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體育產業發展要素的重要載體空間。各區域體育產業依托自身資源稟賦,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態勢。
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黃海燕: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1.5萬億,占全國比重超過40%,在體育資源交易、體育人才流動等方面深入探索,通過市場化手段營造優質的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環境,形成了一批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做法;京津冀地區充分發揮北京冬奧會的長尾效應,在后冬奧時期有效利用資源和場館優勢,大力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,促進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;粵港澳大灣區利用十五運辦賽契機,便利粵港澳三地人員物資通關往來,以體制機制創新強化規則銜接、機制對接,推動建設“粵港澳體育灣區”,助力大灣區文化體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。
專家表示,以區域合作辦賽帶動區域體育產業發展,打造區域品牌賽事,形成更加完善的區域賽事結構體系,將是賽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。